一、核心选择原则
SiRNA脂质体挤出仪的孔径选择需围绕脂质体目标粒径、SiRNA 包封效率、制剂稳定性三大核心,遵循 “逐步缩小孔径、匹配物料特性” 的原则,避免孔径选择过大导致粒径不均,或过小造成挤出困难、脂质体破裂。
二、基于目标粒径的孔径匹配
明确脂质体最终目标粒径(常规用于递送的 SiRNA 脂质体粒径多为 50-200nm),选择比目标粒径略大的挤出膜孔径作为起始,再逐步换用更小孔径细化。
常见孔径与目标粒径对应关系:
目标粒径 100-200nm:优先选用 200nm 孔径挤出膜,后续可根据粒径分布补用 100nm 孔径校准;
目标粒径 50-100nm:以 100nm 孔径为起始,再用 80nm 或 50nm 孔径二次挤出;
需精准控制粒径分布(PDI<0.2):建议采用 “大孔径→中孔径→小孔径” 三级挤出,如 400nm→200nm→100nm。
三、结合物料特性调整孔径
脂质体混悬液粘度:粘度较高(>5mPa・s)时,避免直接使用 50nm 以下小孔径,需先通过 200-400nm 大孔径降低粘度、分散团聚,再逐步缩小孔径,防止膜堵塞或挤出压力过高;
SiRNA 包封状态:未完全包封的 SiRNA 脂质体,优先选用 100-200nm 孔径,避免小孔径挤压导致 SiRNA 泄露;已稳定包封的制剂,可根据粒径需求选用更小孔径;
脂质材料硬度:刚性较强的脂质材料(如饱和磷脂类),可适当选用略大孔径分步挤出;柔性脂质材料(如不饱和磷脂),可直接选用接近目标粒径的孔径,减少挤出次数。
四、孔径选择的实操技巧
首次使用未知特性的脂质体样品:先进行预实验,依次试用 400nm、200nm、100nm、50nm 孔径,通过动态光散射(DLS)检测每次挤出后的粒径分布,确定最优孔径组合;
挤出次数配合孔径:大孔径(200-400nm)挤出 2-3 次即可分散团聚,小孔径(50-100nm)挤出 3-5 次,确保粒径均一,避免单次挤出导致粒径波动;
避免孔径跨度过大:如直接从 400nm 跳到 50nm,易造成脂质体膜破裂、SiRNA 降解,建议相邻孔径差值不超过 200nm。
五、SiRNA脂质体挤出仪注意事项
挤出膜孔径需与仪器适配,优先选用同一品牌的专用膜(如聚碳酸酯膜),避免孔径偏差影响效果;
长期使用后需检查挤出膜完整性,若出现膜破损、堵塞,及时更换,避免影响粒径控制精度;
不同批次脂质体物料可能存在特性差异,每次更换批次需重新验证孔径选择的合理性,确保制剂一致性。